保护传统工艺 · 传承民族文化
协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协会新闻
《西清古鉴》图谱在千山黄冻石薄意雕创作中的创新应用
发布时间:2025-07-28 16:06  浏览次数:231次

《西清古鉴》图谱在千山黄冻石薄意雕创作中的创新应用

陈刚


千山黄冻石:北方新玉种的崛起


辽宁省鞍山千山山脉蕴藏的自然宝藏——千山黄冻石,于2015年由中国玉雕工匠陈刚首次发现,后经中国玉文化研究会于2019年正式命名,成为继中国传统四大名石之后的第五大名石。这种珍贵的玉石主要分布在千山山脉古河道及两侧田地约26里的狭长地带,以次生独石形式存在,大小从不足10克至数千克不等。从地质学角度看,千山黄冻石属于粘土矿物质玉,其主矿物成分为斜绿泥石(含量超过95%),形成于17.7亿年前的远古代火山期后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其摩氏硬度在2-3之间,密度2.6-2.7g/cm3,具有显微鳞片状交织结构,呈现半透明至微透明的珍珠光泽、油脂光泽,这些物理特性使其成为薄意雕刻的理想载体。


千山黄冻石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其珍稀性,更在于其承载的北方玉文化基因。2019年沈阳故宫举办的千山田黄展中,陈刚创作的83件展品充分展现了其与红山文化玉器的内在关联,其中《仿乾隆三连章》再现了清代宫廷印纽技艺,《松月图》更荣获中国首饰玉器百花奖金奖。学界评价其发现突破了传统田黄石资源枯竭困局,为中华玉石文化注入新元素。千山黄冻石的分类体系包含三个主要品种:埋藏于田间土壤中的千山田黄冻石、分布于溪流底层的千山溪黄冻石以及山坡地带的千山山黄石。其命名体系也颇具地域文化特色,如红田类中的佛光冻”“炉火红,黄田类中的鸡油黄”“蜜蜡黄”“南果梨黄等。


在薄意雕刻领域,千山黄冻石展现出独特的材质优势:一方面,其细腻温润的质地(陈刚概括为九德”——细、结、温、润、凝、腻、灵、雅、奇)可完美呈现精微细节;另一方面,其自然卵形形态及常见的萝卜丝纹红、黑筋格特征,为依形就势的薄意创作提供了天然基础。这种特性使其在当代玉石雕刻领域迅速崛起,成为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玉雕艺术的重要载体。


 2 薄意雕刻的艺术传统与《西清古鉴》的金石学价值


薄意雕刻,作为中国传统石雕艺术的精髓,起源于明末清初,成熟于清末民初的福州西门派。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山田黄雕刻技艺融汇了这种技法,以极浅的浮雕结合线刻,在保留石材天然形态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追求以刀代笔,以石为纸的意境表达。西门派宗师林清卿(1867-1948)将薄意艺术推向高峰,他主张刻薄意以画法行之,在田黄冻石上以爽利线条勾勒祥云、树石、高士,构图意境悠远。2017年福建民俗博物馆展出的清代田黄冻石山水人物薄意(长37.8cm,宽16.2cm,高55.9cm,重66g),便是薄意技法的经典呈现——作品仅以寥寥线条刻画山间携琴访友场景,云雾缱绻中蝙蝠遨游,崖上亭台半露,充分体现了西门派对的审美追求。


当代千山黄冻石薄意创作中,林清卿的艺术理念仍深刻影响着创作实践。2020年西泠春拍中,一件仅64.8克的林清卿作田黄冻石山水薄意章以299万元成交,充分证明了材佳工美作品的永恒价值。该作品在方寸之间构建出完整山水图卷,充分展现薄意艺术小中见大的美学特质。而清初朱彝尊自用田黄冻石梅花薄意方章(1.4×1.4×5.1cm26g)更印证了薄意作为文人雅玩的传统——其原装锦盒题签竹垞翁明坑田黄冻图章,表明当时文人已将薄意章视为可珍藏的艺术载体。


《西清古鉴》作为清代乾隆年间敕编的青铜器图谱集成,收录清宫所藏古代铜器1529件,拓摹器物图形与铭文,堪称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图谱不仅系统记录了商周至唐代的青铜器形制与纹饰,更通过精细摹刻保存了三代金文的书法艺术特征。在当代玉雕创作中,《西清古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其收录的兽面纹(饕餮纹)、夔龙纹、云雷纹等青铜器典型纹饰,为现代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古典纹样库;其次,图谱中器物造型的比例关系与空间分割法则,可启发印章钮式创新设计;最后,其铭文拓片蕴含的金石韵味,可直接融入薄意创作的文字表现环节。这些特征使《西清古鉴》成为连接古代青铜艺术与现代玉雕创作的重要桥梁。


金石入石:《西清古鉴》元素在薄意雕中的转化路径


将《西清古鉴》中的古典元素融入千山黄冻石薄意创作,需要经历创造性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并非简单复制青铜纹饰,而是提取商周美学的精神内核,结合冻石特性进行再创作。具体实现路径可从三个维度展开:


纹饰转译与简化设计:青铜器上的繁复纹饰需经提炼简化,适应薄意的浅浮雕特性。例如,《西清古鉴》卷十收录的周夔首匜上的夔龙纹,可简化为流动的S形曲线,保留其蜿蜒动态,但省略细部鳞甲,使其在黄冻石的有限厚度中清晰呈现。辽宁科技大学千山田黄艺术馆参展澳门的《九龙戏珠印章》,正是此类转化的成功实践——作品将传统九龙纹简化为灵动线条,既保持青铜纹饰的庄严感,又符合薄意技法以少胜多的美学原则。


形制嫁接与意象再造:青铜器造型可转化为印钮设计。如《西清古鉴》中的商父乙觚修长体态与喇叭口特征,可提炼为印章的抽象轮廓;而汉螭纹壶的对称耳部造型,则可转化为印章顶部的双螭穿环薄意装饰。这种转化要求创作者深入理解青铜器形制的比例法则——通常遵循黄金分割或三分法,再依据千山冻石的天然形态进行调整。创作于2023年的《仿青铜兽面纹方章》便采用此类方法,在印体四面分别浅浮雕简化兽面纹,顶部则保留天然石皮表现青铜锈蚀质感,实现古器新韵的艺术效果。


铭文融合与空间重构:金文书法可直接融入薄意构图。清朱彝尊夗湖词客印中梅花薄意与文字的和谐共存,为此类创作提供了历史范例。创作者可从《西清古鉴》中选取吉金文字,如永宝用”“子子孙孙等铭文,将其转化为薄意画面的组成部分——既可作悬崖题刻,也可化为云气纹样。重要原则是文字需与画面气韵贯通,如采用青铜器铭文特有的波磔笔法,使刀痕如铸铜般浑厚。2024年第二届中国千山田黄学术研讨会上展示的《吉金长乐章》,在山水薄意中嵌入长乐金文,文字结构融入山石纹理,实现书画一体的艺术效果。


九德为媒:千山冻石材质与商周美学的契合


千山黄冻石独特的物理特性与审美品格,为其表现《西清古鉴》的金石韵味提供了天然优势。根据T/AGMX 001—2019团体标准,千山冻石的九德(细、结、温、润、凝、腻、灵、雅、奇)恰与商周青铜艺术的美学特质形成呼应:


凝灵如铜浆:千山冻石的特质(半透明冻状感)可比拟青铜熔液凝固的瞬间。其斜绿泥石显微鳞片结构(粒度0.02-0.1mm)在光线下产生内敛莹光,恰似青铜器历经岁月形成的幽深皮壳。创作中可通过抛光控制,使浮雕高点呈现青铜器般的哑光质感,而凹陷处保持冻石的晶莹,形成视觉对比。


温润应礼器:温润是冻石接触人体后的温度响应——握石片刻即生水汽,如露欲滴。这种特性与青铜礼器的玉润铜魂精神相通。在表现青铜元素的薄意创作中,可通过衣纹处理体现这一特质:如人物衣褶借鉴《西清古鉴》中周牺尊的涡旋纹,既保持线条简洁,又通过石材温润感赋予纹样生命力。


石皮化古锈:千山冻石常见的黄褐色石皮与深红格裂,成为表现青铜锈蚀的天然素材。创作者常保留石皮作远景山岩或器物基底,而红格裂则巧妙转化为青铜器的错金纹或铁锈斑。2022年北京大学宝玉石鉴定中心研究的样品QSH-5中,裂隙处的褐铁矿浸染被雕琢为夔龙纹的点睛之笔,正是材质缺陷转化为艺术语言的典范。


千山黄冻石材质特性与青铜美学的对应关系


 



创作实践:从图录到石上的转化案例


将《西清古鉴》的金石元素成功转化为千山黄冻石上的薄意艺术,需要系统创作方法支撑。以下是经过实践验证的创作路径:


选石相石,因材施艺:选取带黄褐色石皮的卵形千山冻石,其天然形态近似《西清古鉴》卷十五的周素洗。设计前对光观察内部萝卜丝纹走向,避开格裂区域。以水溶性颜料直接在石面起稿,将洗的三足造型转化为印章底部支撑,而器身涡纹则依石材纹理调整弧度。


拓纹移稿,刀笔互证:将《西清古鉴》中商父癸鼎的兽面纹拓印于透明胶片,按石材曲面进行透视变形校正。用针锥在石皮轻划定位,以尖刀阴刻勾勒主纹,再以平刀剔地形成0.3mm浅浮雕。特别注意口沿部位保留原始石皮表现铜器锈蚀。


九德表现,仿古融新:在鼎腹区域施展凝润技法——用圆刀研磨使兽面纹高点呈现半透明冻质感,眼鼻等深凹处则保持磨砂肌理模拟青铜范铸气孔。鼎足处的红筋格被雕琢为错金纹饰,既化解材质缺陷,又增强历史感。


空间叙事,古今对话:借鉴林清卿山水薄意中的多视点构图,在印体侧面添加寻鼎图:前景高士抚鼎考证,中景松石掩映楼阁,远景山峦叠嶂。人物衣纹取法《西清古鉴》中的玉人造型,衣袖转折处保留青铜器方折感。


2023年澳门国际旅游博览会展出的《鼎纹薄意随形章》中,上述方法得到综合应用:作品保留石材天然卵形,顶部浅浮雕兽面纹源自《西清古鉴》卷三周饕餮鼎,但纹样经几何简化适应薄意特性;侧面利用石皮厚度差异表现青铜锈层剥落效果,露出内部铜胎;底部红筋格则转化为鼎足错金修补痕迹,赋予文物修复的现代视角。该作品被收藏家高价购藏,印证了这种古今融合创作理念的市场认可。


 6 文化价值:北方玉雕新语言的构建


运用《西清古鉴》图谱于千山黄冻石创作,不仅是一种工艺创新,更是对中华玉铜文化脉络的深度梳理。这种艺术实践具有多重文化价值:


器物精神的当代表达:商周青铜器承载的礼仪功能转化为现代人可感的审美体验。千山冻石九德中的(内敛宝光)呼应青铜礼器的精神性,而(文人雅趣)则延续了乾隆以来金石学的鉴藏传统。如《西清古鉴》卷二十收录的汉麟符,其虎符形制被转化为千山冻石薄意中的兵符意象,通过石材温润感消解原物的肃杀之气,赋予和平时代的新阐释。


红山基因的活化再生:千山冻石产地与红山文化圈重叠,其黄玉特质与红山玉猪龙的材质基因同源。创作中融合青铜纹饰时,常借鉴红山玉器特有的圆眼獠牙造型,如将饕餮纹眼部雕琢为“C”形漩涡,与红山龙纹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2019年沈阳故宫展出陈刚创作的《玄鸟圭璧》,在千山黄冻石上以薄意再现《西清古鉴》中的商玄鸟圭,但圭璧组合方式参考牛河梁遗址玉器,构建起青铜纹·红山形·冻石质的三重文化层。


薄意技法的边界拓展:引入青铜元素促使薄意突破传统文人画题材。为表现青铜器三维空间感,发展出多层剔地技法——0.5mm厚度内划分两至三个雕刻层,底层以极浅阴刻表现云雷纹底纹,中层浮雕兽面主纹,顶层高点保留石皮。林清卿曾倡导的以画入石因而升级为以器入石,拓展了薄意的表现维度。2024年学术研讨会上,辽宁科技大学团队展示的《钟鼎山林组章》,在七方千山冻石上分别表现青铜器局部纹饰,组合陈列时构成完整兽面,单个赏玩则各成山水小景,开创薄意创作的装置化表达。


结语:古今交响的石上乐章


《西清古鉴》与千山黄冻石的艺术联姻,既是传统金石学的当代延续,更是北方玉雕新语言的积极构建。这种创作方法通过纹饰转译、形制再造和铭文融合三重路径,将商周青铜艺术的浑厚凝重转化为薄意雕刻的空灵隽永,同时充分发挥千山冻石九德的材质优势,使冻石的凝润与铜器的古拙相得益彰。正如王尔烈千山书院时期琼岛虚舟印章所昭示的文人理想,这些作品在方寸之间架起贯穿古今的文化舟楫。


随着千山黄冻石雕刻将被列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与《西清古鉴》为代表的传统器物学的深度对话,必将推动更多创新实践。未来创作中,我们既可探索战国错金银纹样与冻石红筋格的结合,也可尝试将汉代博山炉意象转化为山子薄意。唯有在深刻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使石帝田黄之后的新玉种真正承载起属于这个时代的金石新声。

copyright 鞍山工艺美术行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