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统工艺 · 传承民族文化
协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协会新闻
《考工记》造物观引领下的千山田黄冻石创作: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当代实践(修改稿)
发布时间:2025-07-28 15:59  浏览次数:250次

学术性艺术评论


《考工记》造物观引领下的千山田黄冻石创作: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当代实践

陈刚


循天时,守地气,求材美,树工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在两千年前的《周礼·冬官·考工记》中,中国古代造物智慧凝练成了这十六字箴言。作为千山田黄冻石的发现者,当我手捧这块深藏千山山脉17.7亿年的天地瑰宝,这部古老的工艺典籍焕发出新的指导价值。千山田黄冻石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艺术载体。本文将系统阐述如何运用《考工记》的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维造物观,指导千山田黄冻石的当代创作与价值重塑,使这一承载辽东大地灵魂的瑰宝绽放应有的华彩。


循天时,承地气:千山田黄冻石的天地根基


《考工记》开宗明义指出: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强调造物必须顺应自然节律与地质时序。千山田黄冻石的创作首先需深刻理解其形成的天时地气,这是区别于其他玉石的本质特征。


亿万年地质天时的馈赠:北京大学王时麒教授团队通过科学测定证实,千山田黄冻石成矿年代平均达17.7亿年,属远古宙时期,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田黄石。这一漫长成矿过程赋予了它独特的分子结构与致密质地。创作者需心怀敬畏:每一块石头都经历了冰川移动、河流搬运、矿液渗透的地质事件,其纹理中镌刻着地球童年的记忆。


千山地气的独特孕育:千山山脉东依鸭绿江,西俯辽河,南临渤黄海,北接长白山,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形成了特殊的地气环境。这里的粘土矿物质在火山热液与地下水作用下,经亿万年的蚀变作用,形成了以斜绿泥石为主要成分(含量超过90%)的矿物组合。这种地气禀赋使千山田黄冻石具备温润凝腻的质感,与寿山田黄虽外观相似却内蕴迥异。


千山田黄冻石的皮色以红棕--褐色为主色调,其形成正是辽东地区富含铁元素的地质条件与氧化风化过程共同作用的地气结果。雕刻创作中保留原生皮壳,就是尊重地气的直接体现。


地域文脉的传承创新:千山地区从旧石器时代的石龟、生殖神像,到新石器时代的岩雕天书,都印证了这里深厚的石文化基因。当代创作应延续这一文脉,将岩画中的日月星辰图腾、萨满文化的自然崇拜转化为现代雕刻语汇。当一件千山田黄冻石作品既能体现17亿年的地球记忆,又能诉说千山先民的图腾信仰,便真正实现了循天时,守地气的造物真谛。


识材美,显石韵:九德标准的科学解构与创作响应


《考工记》强调材有美,要求造物者充分认知材料特性,依据物性施艺。千山田黄冻石经科学检测与艺术鉴赏,已确立细、结、温、润、腻、凝、灵、雅、奇的九德标准,这为创作提供了科学指引与美学框架。


解构九德:材质特性的科学认知


通过地质学与矿物学分析,千山田黄冻石的物理特性与其九德美学品质存在明确对应关系:


九德品质 | 科学基础                  | 创作启示                     |

| :------- | :------------------------ | :--------------------------- |

 | 隐晶质结构,粒度<0.01mm   | 适宜精微雕刻,表现细节       |

 | 密度2.60-2.70g/cm3,结构致密 | 承压力强,可镂空透雕         |

 | 折射率1.56-1.57,油脂光泽 | 表面宜抛光至亚光,保留柔光效果 |

 | 含水硅酸盐,具吸水性      | 避免高温干燥环境,定期保养   |

 | 绿泥石定向排列形成  | 巧用透光性,创作光影效果     |


特殊纹理的审美转化:千山田黄冻石中常见的萝卜纹、红格、黑格等特征,是原生矿在自然搬运中形成的愈合裂隙或矿物浸染结果。传统观念视其为瑕疵,但按《考工记》因材施艺思想,这些纹理恰是石材的身份密码。如将红格纹转化为枫叶飘落的诗境,将黑色树枝状包体变为松枝剪影,化,彰显石材个性。


 因材施艺:创作手法的三重维度


形质呼应法:卵状原石宜顺势创作浑圆造型,保留自然形态;片状料则适用浮雕表现山水画卷。2019年命名会上展示的《千山胜景》璧,正是利用石材天然弧度,将千山群峰拔地,万笏朝天的山势浓缩于盈尺之间。

色韵通感法:黄主富贵,红寓吉祥,白喻高洁。一件三色交融的原石,可借《考工记》五色象五行理念,黄雕大地,红作朝阳,白刻云气,构建天地人和谐图景。

透实相生法:利用石材微透明特性,薄意雕法在光照下形成肉冻般的朦胧美。章料创作中,印纽部分保留实体质感,印体则打磨透光,一石双态,韵味无穷。


施工巧,传神韵:以技艺顺应天工


工有巧在《考工记》中居于关键地位,所谓巧者和之,强调工匠需以巧思和技艺将自然材料转化为文化载体。千山田黄冻石的创作,需建立一套与其材质特性高度适配的工艺体系。


传统刀法与现代技法的融合创新

薄意浅浮雕技法的优势: 针对千山田黄冻石细结温润的特性,薄意雕能最大限度保留石材完整性,尤其适合表现文人画式的山水意境。在表现千山莲峰竞秀景象时,仅以0.1-0.3mm的浅刻表现山峦叠嶂,既保全石材又营造深远空间感。

链雕与镂空技法的突破:得益于其(结构致密)的特性,千山田黄冻石可挑战传统田黄石少见的链雕工艺。如创作九连环印纽,展现一器而工聚的技艺高度——这正是《考工记》赞叹的复杂造物境界。

格纹俏色巧雕法: 将石材中的红格纹转化为枫叶、血珀;黑格纹变为书法飞白;萝卜纹喻作雨丝或柳枝,实现《考工记》倡导的工巧顺材性。辽宁科技大学千山田黄艺术研究院的实验性作品《秋山问道》,巧妙将原石黑色铁锰矿物浸染转化为山径樵夫,红色格纹作枫林点染,验证了俏色法的表现力。


工具与技术的科学适配


千山田黄冻石摩氏硬度约2.5-3.0,这一特性要求特殊的工具配置:

精雕阶段:使用钻石粉刻针,转速控制在3000-5000/分,避免崩裂。抛光工序:采用竹签蘸天然蜂蜡逐层打磨,而非机械抛光,以保留温润质感。表面处理: 借鉴漆器揩光技术,使光泽内蕴,避免贼光破坏雅韵。


形意相生的创作哲学


《考工记》提出制器尚象原则,器物需承载精神意涵。千山田黄冻石的创作应立足三重文化维度:地域文脉表达:转化千山岩画中的太阳图腾、石龟崇拜等符号;地质史诗叙事:用38亿年的岩石诉说地球往事主题;当代精神共鸣: 以传统材质表现生态保护、东北振兴等时代命题。陈刚院长(辽宁科技大学千山田黄艺术研究院)主持创作的《千山文明图卷》组雕,将旧石器时代的生殖神像、新石器时代的天书岩画融入作品,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


合四维,创新生:构建千山石的文化生命系统


《考工记》强调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千山田黄冻石的可持续发展,需建立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协同体系,使这一瑰宝从材质发现升华为文化符号


资源保护与生态协同


遵循循天时原则,建立科学开采规范:

季节性开采管理: 依据天时思想,限定采掘期为河道枯水季,减少生态扰动。独石采集伦理:仅采集已裸露地表的次生独石,禁止爆破寻矿,保护原生矿脉。

工艺传承与教育创新


响应《考工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的工匠精神:

建立千山工巧认证体系:制定雕刻、打磨等工艺标准。

数字化传承: 利用3D扫描保存精品纹理数据,构建千山石数字基因库

高校产学研融合:辽宁科技大学建艺学院千山田黄艺术研究院已开设千山石九德品鉴”“薄意雕技法等课程,培养兼具地质学与美学的复合型人才。


 产业生态与文化传播


借东北振兴战略契机,构建百亿级产业链:

资源整合: 将千山田黄冻石、辽宁老坑艾叶绿石、千山粉冻石等百余品种纳入千山石体系,形成产业集群。品牌叙事: 突出“17亿年最古田黄的稀缺性,强化九德品质认证。文旅融合:在千山风景区设立天地石韵体验馆,展示从原石到成品的创作全流程。

正如第二届中国千山田黄学术研讨会达成的共识:千山石是辽宁乃至东北的独特资源禀赋,建议政府聚力构建百亿级千山石全产业链,为东北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考工记》有云: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圆也,以象天也。千山田黄冻石的创作,正是以方寸之石象喻天地的艺术。当我们以敬畏之心循其天时,以科学之眼识其材美,以创新之技施以工巧,千山石便不再是冰冷的矿物,而成为承载辽东大地灵魂的文化使者。在材美工巧的古老智慧指引下,千山田黄冻石这一沉睡17亿年的天地精华,终将在当代焕发出永恒的生命之光。



copyright 鞍山工艺美术行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